当前位置:首页 » 专升本科 » 矿山地质专升本阶段性作业3

矿山地质专升本阶段性作业3

发布时间: 2021-02-27 04:46:05

1、以往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1)中南地质局410队于1953~1957年进行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万地质测量615km2、1∶1万地质测量12.345km2、1∶2000地质测量7.027km2、槽探6.2948万m3、钻探131个孔共3.1222万m、井探1.0272万m、恢复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坡积矿地质报告”和“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于1957~1964年进行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质测量0.6km2;钻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53年由中南地质局410队及1957年经广东地质局海南地质队进行的地质勘探,原国家储委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号和177号决议书批准为可供设计报告,1957年至1963年该队在矿区东部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并提交了报告。全矿区累计探明表内地质储量29170.1万t(B+C+D级),其中表内原生矿(B+C+D级)储量26870.8万t,表内坡积矿储量(B+C+D级)2299.3万t。2003年底保有储量13575.1万t(A+B+C+D级),其中A+B+C级储量10016.2万t,露采范围内保有储量4490.1万t。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北一东段铁矿体勘探程度较低,深部铁矿体的情况基本没有进行工作;②因任务变更的原因,钴铜分析资料不系统,拣块样占的比重大,资料可靠性差,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低;③矿区地层时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对矿区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及类型和控矿因素研究不足。

3)广东冶金地质934队于1968~1975年进行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万地质测量计29km2;1∶2000计3.84km2;钻探148个孔计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原冶金工业部储委于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储字第19号文批准北一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5686583t,金属量:钴11120.12t,铜59894.53t,镍3260.17t,银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东段E8~E17线铁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不足;②东段E17~E31线间深部找矿认识不足,控制不够,对找矿远景研究程度较低。

4)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5~1976年进行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区段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63个孔、进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储量计算说明书”。广东省冶金局以粤冶地字[1979]168号文批准南矿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1336052万t,金属量:钴1387.97t,铜13805.14t,镍318.68t,银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南矿-枫树下地段石灰顶向斜的控矿机制研究不够,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矿远景未作交代。

5)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6~1980年参加了海南富铁矿普查找矿会战,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53个孔、进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铁矿床远景评价报告”的编制草稿。由于历史原因,该报告没有评审出版。2006年6月经海南省地质勘查局组织复制并提交了该“远景评价报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了专家评审,并以琼土环资储备字[2006]17号核定报告提交的E4a~E27线间净增D级(相当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总量10068.6327万t(TFe平均品位42.86%)。

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钻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过大,部分矿块矿量仅达到E(3341)级;②部分钻孔矿心采取率偏低(采取率<75%,约占28%),未能揭穿矿体;③未进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④未进行可选性试验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2、矿山地质

矿区岩层为上元古界寒武系的火山沉积岩、下石炭统的沉积岩,并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的岩浆岩,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广有分布,地层为单斜构造。

(1)地层

寒武系岩体占矿区地层的1/3,次为花岗岩、大理石化灰岩,少量为云母片岩和砂砾岩。根据矿区地质剖面从老至新概述如下:

1)寒武系。总计厚247m,广泛分布,根据不同岩性简述为:①浅绿色角岩,厚70m;②黑绿色云母、金云母岩,厚109m;③破碎糜棱岩带,厚5m;④结晶灰岩、薄层状白云石化灰岩,厚8.5m;⑤黑绿色云母、黑云母金云母片岩,厚4m;⑥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石化灰岩,厚23m;⑦浅灰色角岩,厚21.5m;⑧破碎糜棱带,厚6m。

2)下石炭统。厚1200m,砾岩、粉砂岩、砂岩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南,基岩图的东北,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

3)第四系。以松散沉积物形式分布在矿区的山坡、山峪、丘陵地带,可分为下列两层:洪积层,遍布全矿区,厚6~10m;坡积层,主要分布在山顶、山坡上,厚2~30m。

(2)构造

矿区位于大型背斜的南部。矿区东南有200~300m宽的构造断裂带,沿200~500方向延伸;矿区东部有4条较大断层,断层在中、西矿体处有转折呈南北方向延伸;矿区北部断层沿40°~45°方向延伸,长1000余m;矿区西部断层走向70°,倾角750;矿区中部有2条断层,一条走向为100,倾角600,另一条走向350°。矿区内尚有次一级的小型断层,其产状如下:①北东向断层:走向55°~75°,倾角80°~90°;②南东向断层:走向140°~1750,倾角80°~90°;③南西向断层:走向200°~2500,倾角45°~60°。

(3)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沿北东方向形成4个岩体:闪长岩体、花岗岩体、基性花岗岩体、花岗岩体。矿区主要有下列类型的变质作用:①区域变质;②热力变质;③热液变质。其中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矿化等作用,形成了铁与岩石的混合体。这些岩石由角闪石、方柱石、绿泥石、蛇纹石、黑云母、金云母、辉石、钠长石、石英、绢云母、绿帘石、磁铁矿、长石、石棉等矿物组成,厚度从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

(4)矿床地质特征

图木尔套力盖铁矿床共有7个矿体组成,其中东、中、西矿体规模较大,平行矿体较小,4、5、6号矿体微小。

1)东矿体。位于矿区东北角,大部分出露地表,走向NE-SW25°~40°、倾角44°~48°。矿体形状呈扁豆体状,走向长245m,矿体厚度在6m 至65m 之间变化,矿体东北厚1~3.5m,并有夹层;矿体西南厚6.5m,中间厚53m。从剖面图看,随着深度的增加,矿体厚度变薄,并分叉成为2~3个小矿体。矿石主要呈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矿石成分简单,主要为磁铁富矿,浅部为低硫矿石或氧化矿石,氧化带深度在26~30m 之间。矿石化学成分见表8.1。

表8.1 图木尔套力盖东矿体矿石化学成分表

2)中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出露地表,由南、北2个扁豆状矿体组成,在矿体东部两个扁豆体相连,总走向为NE70°~75°,倾向SE,倾角62°67°。矿体一般厚度为33~40m,矿体中心部位厚55m,平均厚30~35m,矿体端部为20~22m。

矿石构造简单,主要是块状构造矿石,少量浸染状矿石,有时可见贫矿和夹石。矿体的化学成分见表8.2。

表8.2 图木尔套力盖中矿体矿石化学成分表

3)西矿体。位于矿区西部,是中矿体在其西部的延续,地表覆盖为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地表没有露头。矿体产于大理岩层之下,厚约30~50m,在东西两侧有角岩。矿体长约400m,由I、Ⅱ两个平行矿体组成。矿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倾角55°~60°。矿体中心部分厚41m,矿体沿倾斜方向厚度变化大且不均匀,如850m 水平上其矿体厚度达100m,在750m 水平上矿体厚度仅有15~50m。西矿体的矿石构造主要是块状矿石,贫矿石少见,没有氧化矿石。西矿体矿石化学成分见表8.3。

4)平行矿体。位于中矿体以南100~150m 处,走向NE50°,倾向南东,倾角56°,矿体厚度6.5~12.6m,TFe含量59%~64.9%。

5)4号矿体。位于西矿体西南250~300m处,走向SE40°~50°。

表8.3 图木尔套力盖西矿体化学成分表

6)5号矿体。位于4号矿体西500~600m,矿体走向600~700,厚度15m。

7)6号矿体。位于西矿体西南的1050.06m 标高的山头上,矿体长10~15m,厚6~8m,与4号、5号矿体平行。

(5)矿石质量

图木尔套力盖铁矿在勘探中把矿石分为3种类型:①贫矿石(含硫矿石);②高炉矿石;③平炉矿石。各种矿石类型工业指标与矿石品位见表8.4,表8.5。通过化学分析证明该矿区所产矿石多为富铁矿。

表8.4 各类矿石工业指标与矿石品位

表8.5 技术样品分析结果表

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述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受矿业活动影响而对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产生地质环境破坏的现象,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土地占用及毁损破坏、地下水系统破坏、三废排放及水土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且具有地方特色。截至2013年年底,湖南省有826个矿山发生了矿山地质灾害1620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以上;矿业活动占用及破坏土地面积约21380hm2;采矿废水年产出量约78550万m3,年排放量约72720万m3;采矿废渣年产出量约5700万t,年排放量约4730万t,累计积存量约61070万t。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与集中性,与全省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及开发现状关系密切。区域上,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主要为湘南耒阳—鲁塘—瑶岗仙煤炭、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开采区,湘中冷水江—恩口—洪山殿煤炭、石膏、锑矿资源集中开采区,湘北广福桥—合口石膏、煤炭、石煤集中开采区;次为花垣铅锌矿区、辰溪煤矿区、邵阳黄亭煤矿区、武冈文坪煤矿区、零陵东湘桥锰矿区、观音滩煤矿区、宁乡煤炭坝煤矿区、浏阳澄潭江煤矿区、攸县黄丰桥—兰村煤矿区、衡山白果—界牌石膏及高岭土等集中开采区。从开采矿种分析,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突出,次为有色金属矿及石膏矿。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析,地面变形灾害以地下开采的煤矿、石膏矿最突出,崩塌、滑坡灾害以露天开采的建筑材料矿山为主,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湘南有色金属矿区;占用破坏土地以煤矿、建筑材料矿山、有色金属矿山最严重;地下水系统破坏以岩溶充水的煤及有色金属大水矿区最突出;矿山水土环境污染以煤炭、有色金属、硫铁矿、砷矿、铀矿、盐类矿山等较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矿山数量逐步增多、矿业开发和利用程度逐步增强基本同步;21世纪初至今,进入缓和平缓阶段,与国家、地方及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投入和治理力度基本同步。20世纪50~60年代,矿山地质灾害发生频次较少,70~80年代,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受“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矿业无序发展,开采高峰时期,湖南省各类矿山近两万处,部分采矿权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乱采滥挖,引发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一时期,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无论从数量、类型或危害程度看,都进入一个跳跃式的高峰发展阶段。

4、关于矿山地质专业专升本的相关问题

关于专升本,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精力和时间,我觉得考研更贴近实际,这样可以一步到位,免得以后又花时间去努力深造。但如果你的精力有限,升本科还是可以选择的。我也是学地质的,本科。在地质这方面,单单是一个本科生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大多数本科生也会选择去考研,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在地质方面还真得好好积累。另外,地质还和实际有很大的联系,脱离了客观实体的地质研究是一片空谈。要是有个好的去处,就业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不管你如何的选择,鄙人建议你做个长期的打算,再结合你的所长,是适合科研还是适合野外的实践,这样的话就容易选择。量力而行。
要是有夙愿,报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很不错。但是我们学校有成人教育的。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5、16春学期《矿山地质Ⅰ》在线作业答案哪个网址有

16春学期《矿山抄地质Ⅰ》在线袭作业1 的答案:

一、单选题
1、C 2、C 3、C 4、C 5、C 
1.
属于半岩质岩石的是( )
A. 花岗岩
B. 板岩
C. 石膏
D. 砂岩

2.
下列不属于粘性土水理性质的是 ( )
A. 透水性
B. 膨胀性
C. 含水性
D. 收缩性

3.
下列不属于岩石物理性质的是 ( )
A. 密度
B. 体重
C. 结构构造
D. 孔隙率

4.
按照我国最新勘查规范,122b级别储量应该属于( )
A.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
B.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
C.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
D.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5. 第Ⅱ勘查类型中各类型系数之和为 ( )
A. >3.0
B. 2.5-3.0
C. 1.7-2.4
D. 1.0-1.6

6、矿山地质环境

3.2.1.1 矿山地质环境(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以岩石圈为依托,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岩石圈自然环境平衡中的地质环境。

在矿山建设与采选过程中,矿业开发的人为作用对矿山地质环境施加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力总称,亦称矿山地质作用,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旦矿山地质作用超过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容量时,就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和水土环境污染事件。

3.2.1.2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是由地质环境质量和地质环境容量构成的。良好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有利于矿产开发活动;反之,则不利于矿业开发,为了避免不良地质环境对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必须事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在山地地区,自然因素极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因而,矿山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原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同时,采取有关措施,避免加剧、诱发上述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可见,不良的地质环境质量会影响矿山正常生产,从而加大矿业开发成本。

3.2.1.3 矿山地质环境容量

矿山地质环境容量是指矿业活动中安全开发强度、矿区承纳“三废”的能力,以及矿区地应力和地质结构状态自然平衡的最大值。因此,地质环境容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如果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地质环境质量开始发生变异,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则此时的开发强度或开发量临界值即为矿山地质环境容量。

(2)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自净”功能,土壤、岩石、水、气体和生物体等对有害物质有吸附、迁移和转化功能,从而消减其危害性。“自净”能力有一定限度,即环境对各种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阈值就会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组成物质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对人居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危害。

(3)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人施加给矿山地质环境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从总体上破坏了地应力的自然平衡,致使矿山地质结构与状态发生变化。一旦地应力失衡,就会导致矿山地质结构与状态的改变,当其超过临界值时,就会发生地质灾害,这个临界值就是地应力和矿山地质结构与状态的地质环境容量。如地下开采活动超过结构与状态环境容量,将引起地面塌陷、山体失稳、山体开裂,形成诸如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开发矿产资源时,应结合矿床地质结构、岩体应力状态,研究确定地应力和地质结构状态变化的临界值,尽可能控制人为地质作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不超过其矿山地质环境容量,从而保护矿区的地质环境。因此,矿山地质环境容量是矿山地质环境系统中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或者说它也是一种资源,利用其自然“净化”能力和不超过临界值的应力变化,排放限量的污染物和改变有限的地应力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

7、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

地质环境的出现早于人类,与地球演化历史相比较,地质环境的形成史要短得多。对人类有意义的是那些在人类出现时已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人类出现后发生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这些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往往具有中小时间尺度的特征,尽管它们的规模与强度不足以使全球地质背景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对于局域地质环境系统而言意义重大,有可能促使其整体结构性的改变而导致失稳。

然而地质作用是地球上的自然力驱动地球物质运动的行为,根据自然力的来源可进一步划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是地球形成时继承下来的,包括地内热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其中地内热能大部分源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它们使地球深部的岩石接近熔点或形成岩浆,由于加热不均匀,岩石(浆)密度具有差异,引起部分地壳上升、另一部分下降。在一些地点,高温高压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地壳的运动又会引发地震,并使地壳的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褶皱、断裂。

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外营力地质作用、表生地质作用,是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而产生改变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各种作用。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以及重力能。这些能量维系着地球浅表的热量和水分的运动,形成永不停息的水文循环,同时也是岩土物质再分配和生命延续的原动力。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岩石会风化剥蚀形成松散的物质,并不断被搬运、沉积到低洼处,在此过程中地形得到改造,高山夷为平地,土壤的形成和流失又决定着生物的演替、进化,植物群落的繁盛与消亡。

地质环境是伴随人类历史的延续同时得到发展的,这种发展是通过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共同推进的。正如俄罗斯学者B.И.维尔纳茨基明确指出的:“地球上除传统地质学所论及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外,目前已出现了新的地质营力,即人为地质作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变化已与自然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地域,人类的作用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使之成为影响人类环境的重要力量。”这里所讲的人为地质作用可以定义为:人类通过工程活动,对地面以下地球四大要素自然分布格局的干扰,主要是对岩、土、地下水天然时空结构的改造。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并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干预自然的能力,使人类终于成为地球表层物能交换、传递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改造。作为消费者,人类走过了从原始的被动顺应、选择地质环境的阶段,逐渐成为主动干预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角色。为了进一步获取利益,人们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采伐森林、开垦土地,改变了大自然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和原有的演化轨迹。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人的行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愈来愈鲜明、突出。人为地质作用的目的性、功利性与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法规等意识形态的联系越加紧密,人为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后果,即地质环境状况及变化必然受“社会之手”的操纵。尤其是在人为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域,地质环境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按其组成可以划分为地质背景(或地质体)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背景子系统与人工子系统耦合而成,两者有着紧密的时-空关联。出现在地质背景子系统的各种地质现象及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严格区分哪些是人为地质作用所为,哪些是纯自然地质作用所致。换句话说,这些现象和过程是两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所以,在研究地质环境系统演化时,重要的是收集地质背景结构性改变的证据,分析软结构和硬结构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反推这些变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而对系统未来的时-空结构做出推断。

热点内容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2020-09-08 06:45:45 浏览:508
南昌英语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3:04:22 浏览:505
中专学费多少 发布:2020-09-10 19:33:34 浏览:504
上海美容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06:45:56 浏览:504
培训web前端开发机构 发布:2020-09-11 08:20:55 浏览:502
会计专业免考 发布:2020-09-10 05:23:09 浏览:502
成都造价培训机构 发布:2020-09-09 12:16:44 浏览:502
厦门中职学校 发布:2020-09-09 11:38:33 浏览:502
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发布:2020-09-09 10:57:58 浏览:502
山东专科招生 发布:2020-09-09 09:41:05 浏览:502